凌晨2点17分,我第3次查看手机备忘录。女儿小满明天要带的胡萝卜造型手工还差两只"耳朵",幼儿园通知下周要交全家福照片,儿保医生上次说体重增长偏慢要调整饮食……这些念头像弹幕一样在我眼前滚动,明明身体已经累到极限,大脑却像打了鸡血似的停不下来。
女儿3岁后,我以为能睡整觉了。现实是,虽然不用半夜喂奶,但操心的事情反而更多。上周三半夜突然惊醒,想起忘记给女儿剪指甲——前天保育老师委婉提醒过。上个月某个凌晨,猛地坐起来翻手机查"4岁儿童说话结巴怎么办",因为白天发现女儿重复说了三次"我我我要喝水"。
婆婆总说我太紧张:"我们那时候带三四个孩子也没见这么累。"但现在的育儿环境完全不同。昨天家长群里在讨论自然拼读启蒙,前天台里妈妈推荐了一款编程启蒙玩具,上周早教老师说感统训练黄金期不能错过。每个信息都在暗示:你现在做的每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最夸张的是上周日,明明调了闹钟准备补觉,却在清晨5点自动醒来,满脑子都是:"周一升旗仪式要穿园服,小满的那件领口有点紧,得记得提前换出来......"就连最简单的吃饭问题都能让我失眠。前天晚餐时女儿把西兰花挑出来,我马上想到知乎上那个"挑食影响大脑发育"的帖子。深夜躺在床上,大脑自动播放起育儿博主的台词:"3-6岁是饮食习惯定型期......"
展开剩余52%上个月生日那天,老公送了个睡眠监测手环。数据显示我的深度睡眠只有常人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半梦半醒"的警戒状态。最讽刺的是,有次女儿半夜真的发烧了,我反而睡得出奇地熟——因为终于有明确的"危机"需要处理,其他杂念都自动退散了。
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对抗这种状态,比如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卧室变成"无电子设备区";睡前写"焦虑清单",把担心的事具象化;每周三晚上和老公交接"育儿值班";接受某些事情可以"差不多就行"......
女儿在幼儿园把手工课做的纸蜗牛弄丢了,我因为睡得好竟然没焦虑,随口说了句"明天再做只更大的"。没想到女儿学着我的口气说:"对呀,蜗牛丢了就丢了呗。"那一刻突然明白,我的情绪状态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早教。
现在我的手机里有三个闹钟:晚上9点"停止育儿思考",10点"准备入睡",10点半"必须关灯"。刚开始执行时特别痛苦,总觉得自己在"玩忽职守"。但坚持两周后,发现很多担心的事情其实根本不会发生。
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半夜突然想起什么育儿细节?试过哪些真正有效的治愈失眠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说不定你的小妙招能拯救一群失眠老母亲。
发布于:江苏省迎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