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鹭岛,骄阳似火。
在万泰沧海生物实验室,国产首支九价HPV疫苗刚刚获批上市;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巴基斯坦博士后Jan Nasrullah正探索纳米技术与癌症免疫治疗的融合……这些活跃在厦门博士后科研平台的青年才俊,正蓄势待发迎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到来,更为厦门未来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特宝生物试验室
产学融合:企业创新的加速器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理论到产品,企业博士后的价值在于缩短这段距离。”万泰沧海研发总监王大宁一语道破企业博士后的核心价值。在他看来,高校偏重“0到1”的原始创新,而企业更注重“1到100”的产业化转化。
展开剩余75%这种产学融合的培养模式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在万泰沧海,双导师制让产品研发周期从5年缩至3年,更让出站博士后留任率达到100%。如今,他们研发的国产九价HPV疫苗打破了国际垄断,成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里程碑。
不远处的特宝生物同样因博士后团队而受益。“我们开发的派格宾是全球首个40kD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这一突破让我们从技术跟跑者变为并跑者。”副总经理石丽玉介绍,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国际化发展,特宝生物已吸引9名博士后加入科研队伍。
对特宝生物博士后周艺茜而言,双导师培养模式带来的是全方位成长。“企业导师关注实际应用,学术导师注重理论深度,这种结合让我能看清生物医药研发的全貌。”她正深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与肝癌风险的关系,研究成果有望直接惠及临床患者。
这种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典型案例在厦门不断涌现。作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流动站已培养近700名博士后,走出了郑兰荪、田中群、孙世刚三位院士。今年该站9支团队将角逐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领域,展现出厦门在科技前沿的布局与实力。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室
人才高地:
国际化团队打造学术创新平台
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室里,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后Jan Nasrullah正专注于纳米技术与癌症免疫治疗的融合研究。他表示:“厦门不仅提供了一流的科研平台,还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待遇体系。”优厚的年薪、住房补贴以及国际会议差旅经费等支持政策,使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并计划将研究成果带入2025年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
这种国际化人才集聚效应正成为厦门的新特色。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6年建站以来已培养百余名博士后,吸引了来自爱丁堡大学、悉尼大学等国际名校的优秀人才。2024年,该院成为福建省首个具有独立招收博士后资格的医疗机构,标志着其医教研实力的跃升。
从台湾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中心,博士后邓逸樵的科研之路跨越海峡。“厦门丰富的医疗资源和肿瘤中心先进的实验设备是我选择的关键。”在这里,他的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直接服务60位头颈癌和脑癌患者,科研成果正转化为救治生命的力量。
这种人才的“磁场效应”在厦门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同样表现突出。依托传染病疫苗研发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该流动站目前共有在站博士后47人。近年来,共有5名博士后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中坚力量。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政策引领:创新生态的坚实支撑
“科研需要良好的土壤,政策就是这土壤中的养分。”从2000年率先出台支持政策,到如今200万元的工作站建站补助、30万元的在站生活补贴和出站留厦安家补贴,厦门正以实打实的政策红利吸引人才。
这些政策已结出丰硕成果。厦门市财政累计投入近 1.5亿元,撬动各设站单位研发投入超10亿元,形成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厦门121家博士后平台已实现六个区域全覆盖、重点产业全覆盖,为软件信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提供了强劲人才支撑。
“博士后既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厦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即将在泉州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将成为厦门博士后展示创新成果、加速产业转化的重要舞台。
在这群年轻科研人才的推动下,厦门正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4+4+6”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以创新之火点燃未来发展引擎。
稿件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于:北京市迎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