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云 / 文
由楊洪流与邱汉章联袂撰写的《千年百侯 人文之乡》已经面世出版。我有幸读到了电子版第二部分“素心铭志 谦德流芳”中的两个章节:“我的父亲 一生劳瘁”,“我的母亲 命运多舛”。刚刚读完,便有了想说几句的冲动。
我与洪流是鄰居。我住百侯侯南村的“永思堂(大禾埕),他住“素谦公祠”。两只大屋相对,中间隔了一条巷道,我们挑水都去八角门同一口井汲水。他的兄弟姐妹与我家的弟弟妹妹年龄相仿,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我的大弟弟刘应羡与洪流的大姐爱玲是同年,我的小弟弟建荣与洪流是同学,当年考梅县戏校就是建荣邀请洪流作陪去面试的。结果是陪考的洪流考上了,建荣因个头不够落选了。更有趣的是,我的小妹妹建辉满月之时就是洪流的弟弟出生之日,又一对同年。
洪流的父亲在百侯山区小学教书,我的父亲则一直在侯南中心小学教书。他们一起开会,参加各项运动。两家的家庭结构及经历也是十分相似。两个家庭的女主人很合得来,他们不但一起下田挣工分,还一起去山林砍柴、割鲁箕。她们性格相投,闲暇时光一起聊天、互诉衷肠、互相帮助、互相宽慰,可以说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展开剩余80%洪流的母亲巳经世逝二十多年,可我的母亲现在一想到她还很伤心难过。昨天我给她打电话,她想到过去与碧云叔姆的种种过往,仍然睡不着觉。她对我说:“碧云嫂人这么好,可惜走得太早。她去深圳几年,帮忙带孙女,回来听说我因摔伤腰骨睡眠床,她刚放下行李便三步两脚跑过来看我。”“她生小儿子洪发时正值半夜,她的老公在山区小学不在家,紧急时刻她第一个想到我,吩咐人快去叫秋兰姐。我拿上一瓶黄酒便趕到她床前。”
生产队长萧现也知道碧云叔姆与我母亲是好朋友好搭当,她们俩肯干、不怕吃苦受累,所以每次派活,比较髒的活,如下屎缸去掏屎缸沙的活就派她们俩去,队长知道,她们是不会计较工分多少,重活髒活的,是不自私又识大体的人。
我对碧云叔姆印象最深的是:她很能干。有一次我从中学回家,正碰上她挑一担鲁箕回家。看上去像挑着两座山,中间的人几乎看不到。如果横着挑进大门那是进不了的,必须竖着挑,先进一头再进另一头。可见那柴草有多大。而她个头並不高大,身高不到一米六,人也长得瘦小,可力气这么大,真让我吃惊与佩服。她勤劳肯吃苦。她家挑肥浇水的尿桶是特别制的,比普通尿桶大许多。她不但勤劳,还爱干净。她家的屎缸最干净,她总是挑水去冲洗。大屋的大厅、走廊、天井是公共场所,总是她在清扫。因为环境干净卫生,叔婆伯姆及孩子们,都愿意在那里聊天玩耍,成为休闲娱乐交流信息的场所。
家中六个孩子,单靠丈夫小学老师的微薄薪水难以为继。她便想办法开源节流。她养猪、养鸡、养兔。到西山下牛栏窠开荒种番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山区的供销合作社进货要靠肩挑人扛。为了贴补家用,她带领大女儿爱玲、大儿子洪伟一起去打担当挑脚。她出过高陂、平原、去过武塘、大东。她甚至让才刚刚十岁的洪流放学后去拔兔子草,拔了一筐才回家。还让他早起拣狗屎,常说:“种田人最爱肥,有肥就有谷。”“种田不怕屎,当兵不怕死。”她培养孩子不怕髒、爱劳动能吃苦的精神。
她家门口有个垃圾投放处,常有烂碗与玻璃碎片滚到路边,我们大禾埕人挑水要经过,路人要经过,而素谦公祠的人挑水可从后门进出,不用经过。碧云叔姆为防玻璃、碗片扎伤人,带着洪流用碎砖砌了一个围墙。她还常常告诫孩子:“有钱做功德,无钱捡开棘。”讲的是爱心。
因萧现年迈,大家推选碧云叔姆接替。她不光把农活安排好,还当上家庭调解员。因她为人正直,主持公道,不怕得罪人,谁家婆媳不和或父子矛盾都来请她评理。她身为队长,不徇私、不隐恶,秉公处理。例如有个村民,利用傍晚,趕自家的牛去田心岗吃公家的紫云英,她听说后立马跑去批评与制止。
碧云叔姆在我眼中既优秀又普通,他是典型的大埔客家妇女。嘉应州著名诗人黄遵宪曾撰文称赞大埔妇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奉俭约,绝无怠惰骄奢之性,于勤俭二字,当之无愧。”这种评价正是她的真实写照。
洪流的父亲我们称呼他维粦老师。他常年在山区教书。对他的过往知道很少。直到看了洪流写的“我的父亲一生劳瘁”,我才知道,他还参加过游击队。我是他的鄰居却从未听他说过。像这样的光荣历史,换成别人,也许早已家喻户晓,甚至可以拿它与领导“称功讨劳”呢!可见他是个忠厚又谦虚的人。他传承了“素谦公祠”先祖的精神财富,“谦”字。他不光自己谦虚,也常常教育子女对人要谦和。
洪流十二岁时考上梅县戏校,他自己去梅县参加复试。临走时,维粦老师再三叮嘱:到了学校要早起,不可贪睡。起来后要主动打扫宿舍卫生,对师长要主动打招呼、讲礼貌,对同学要团结友爱…
维粦老师的谦和性格和碧云叔姆的善良,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因长期被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他们也传承了一颗善良的心。
洪流到了深圳,心里依然记挂着家乡。他深知百侯侯南村地少人多、山多田少,乡亲们谋生不易。心想:如果每个家庭有一个子女在外务工,父母亲买油盐酱醋及孩子上学的费用便有着落。因此,他想方设法让本生产队的贫困家庭找到深圳务工的机会。几十年来,他不改初衷,帮助了不少乡亲。
∟ 素谦公祠
他把老屋“素谦公祠”修缮后,用作老年联谊会的集会场所。现在内部设有图书室、乒乓球室、棋牌室、汉乐室,让周围的老人有个老有所乐的场所。他做这些公益事业极少张扬,觉得是份内的事。
我们大埔县百侯镇是千年古镇,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四A级历史文化名镇。《千年百侯 人文之乡》”的美誉来之不易,它是历代百侯人重视教育,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一代代积淀下来的。上述杨洪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及以身作则的影响,实际是百侯许多家族,重视家族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缩影。“一滴水见太阳,”洪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是一个真实的写照。我们有幸生在百侯,愿我们祖祖辈辈把好的传统及文化一直传承下去,不辜负“人文之乡”的美誉。
发布于:广东省迎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